腹瀉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元兇。遺憾的是,由于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,許多家長在應對孩子腹瀉時常常陷入誤區(qū),采取了不恰當?shù)奶幚矸绞健?/p>
今天,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兒童腹瀉。
小兒腹瀉的病因,主要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,而感染因素又分為腸道內感染、腸道外感染。
感染因素
?、倌c道內感染是較為常見的原因,包括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、真菌等,以病毒、細菌居多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寒冷季節(jié)的小兒腹瀉有80%以上是輪狀病毒、諾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導致,其中又以輪狀病毒為主(占比90%以上)。
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胃腸炎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,孩子多數(shù)會出現(xiàn)嘔吐、腹瀉,合并發(fā)燒癥狀。
?、谀c道外感染造成的消化道功能紊亂也可引發(fā)腹瀉癥狀,例如中耳炎、支氣管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等。
非感染因素
飲食不當、過量喂食脂肪及淀粉類食物,都可引發(fā)輕度、中度腹瀉;吸乳過量導致消化道負擔加重,也可引發(fā)腹瀉。
另外,大豆制品或奶制品等過敏、氣候的突然變化、抗生素的使用等也可能引發(fā)腹瀉。
小兒腹瀉
常見的5大誤區(qū)
孩子一直腹瀉,看著難受又揪心,而一些錯誤的應對措施,可能好心辦壞事。
誤區(qū)一:
一味禁食
有些家長認為發(fā)生急性腹瀉應該讓腸道得到充足的休息,應采取限制飲食的方式。
其實,對于急性腹瀉,禁食有害無益,癥狀較為嚴重時禁食會導致體內丟失的電解質和水分無法得到補充,脫水癥狀會加重。
饑餓狀態(tài)還會增加腸壁消化液的分泌量,使得腹瀉的病癥加重。
正確進食方式:以少食多餐為原則,不要吃高糖、高纖維類的食物。
誤區(qū)二:
盲目使用止瀉藥物
一般的急性腹瀉不建議馬上使用止瀉藥,易使致病因子、細菌、毒素等滯留在體內。
腹瀉是減壓排毒的自我保護方式,病毒性腸炎、食物中毒、細菌性痢疾等初期都會通過腹瀉來排出毒物。
誤區(qū)三:
錯誤使用抗生素
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細菌感染導致,兒童急性腹瀉病約90%都是病毒性原因,而抗生素對病毒幾乎沒啥作用。
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水樣便腹瀉不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,盲目使用抗生素非但無法起到理想的治療效果,還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,導致腹瀉的加重。
誤區(qū)四:
過度使用靜脈輸液
過度使用靜脈補液不但增加痛苦,還可能增加過敏、感染、靜脈炎等風險。
一般性腹瀉通過口服補液鹽更加方便、安全,只有嚴重嘔吐、重度脫水、口服補液失敗時才考慮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治療。
誤區(qū)五:
要求使用抗病毒藥
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通常比較嚴重,家長往往會要求醫(yī)生開抗病毒藥物。
針對輪狀病毒的感染性腹瀉,目前并沒有特效藥,臨床醫(yī)生只能給予對癥支持治療,渡過疾病的急性期后讓其自然恢復。
小兒腹瀉的正確治療
小兒腹瀉的治療原則:①調整飲食結構,維持身體營養(yǎng),恢復水電解質平衡;②對癥治療,控制感染及防治并發(fā)癥,避免抗生素的濫用。
急性腹瀉
飲食控制,少吃多餐,按平常習慣的飲食來吃,避免不易消化和熟悉的食物;嚴重腹瀉時要適當禁食,但不能禁水。
補液治療,普通腹瀉通過飲食來補充水分,輕、中度脫水可以口服補液鹽,中度及重度脫水者需靜脈補液。
在醫(yī)生指導下,進行抗生素治療、蒙脫石散止瀉、應用乳酸桿菌等改善腸道微循環(huán)。
慢性腹瀉
針對病因進行治療,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療,注意預防和治療脫水,過敏性腹瀉要盡快確定過敏原。
根據(jù)原來的飲食習慣適當進行調整,增加營養(yǎng)補給,進食由少至多,無法耐受口服營養(yǎng)的情況下,可考慮靜脈營養(yǎng)。
該轉載于公眾號【微醫(yī)】
|